服务热线:010-88453911
网站首页 > 行业新闻> 电池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大发展的关键

电池储能是可再生能源大发展的关键

信息来源 : 网络 | 发布时间 : 2015-09-23 09:41 | 浏览次数 : 266

公司名称:北京显易科技有限公司
网    址:www.ic158.com
销售热线:010-51987308/09/10/11/12/6955/
联系人:曹小姐、李小姐、梁先生、王小姐、刘小姐、张小姐
传   真:010-51986915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用电需求,也是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国,因此中国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举足轻重。可再生能源发电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不可预测性。

一 方面,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集中时间段与用电时间段存在着不一致性。风电发电高峰一般集中在晚上,太阳能发电的高峰集中在白天。而工业用电的用电曲线较为平 缓,居民用电则呈现白天、晚上两个高峰。另一方面,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与用电曲线都会有相应的变化。中国大部分地区春季风力发电输出最 大,光伏发电夏天输出最高,而且发电随天气原因剧烈变化而具有不可预测性。

这些对于电网来说,都是麻烦。传统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两个途 径:一是利用较为灵活的发电设施与之配合,形成稳定的总输出,应用较为广泛的是天然气发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二是将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量进行储存, 储能传统方法是转换为热能等形式,如储热、热水系统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的结合。而不涉及能量转换的电力储能方法,以往的应用中,主要表现为抽水蓄能电 站。

以上两个方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再生发电到达一定规模比例后,难以维持电网稳定性的问题。第一个方法存在两个主要限制:一是应用不够 广泛,较多应用于分布式系统;二是涉及到燃料价格因素,成本不可控。第二个方法的主要局限在于,抽水蓄能电站工作时,其能量来源从根本上来说,同样是化石 能源。因此,抽水蓄能虽然有利于减少电网的波动性,但对节能减排并没有本质上的好处。另外,抽水蓄能电站的应用受到选址、成本与利益分配等多方面限制因素 影响。

如果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电池储能可能是可再生能源发电不稳定性的最有效经济方案。电池储能的好处在于,可大可小,容易与 各种规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相结合;充电放电快速,直接电与电转化,转换效率高。其限制的最大因素在于经济性,以及与成本相关联的充放电效率、安全性、寿 命。传统观点都认为电池储能的成本高而难以商业运营。

不过,这个状况正在迅速改变,近期电池技术的突破,使得电动汽车等大规模电池应用已经较为普遍,而直接与电力系统结合的电池储能的尝试也已经开始。

对 于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的系统,储能策略对系统经济性的重要性可能高于储能设备本身成本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在大力推进储能设备发展的同时,也应当倡导电 池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结合,积极建立试点,扶持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结合系统的试验性项目,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应中国现状,最适应项目安装地点的储能策略, 为日后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利用打下良好基础。

与工业用电结合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可能是电池储能最易介入,而且是最容易盈利的主体。可再生 能源与储能相结合的系统,要想其达到最优的经济效益,关键在于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有效预测。因此,政府在大力发展风能、光伏的同时,也应该建立平台,及时 更新分享相关发电与气候数据,提供有效的发电预测信息。

对于电网而言,发展电池储能技术或可从根本上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问题,大 规模扩大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份额,有效提高上并网率和系统稳定性。对于政府而言,制定更有针对性和有差别性的差别电价政策,不但有助于推动电池储能技术的盈 利能力,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的总体发电效率。

电池储能系统的突破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点,现在研究储能的经济性,比之前更有时效性与指导意义。而从宏观与微观上分步进行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系统的研究和政策设定,具有可行性与实证参考意义。

对 于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储能技术的经济性,中国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电价是可再生发电与储能盈利的核心,电力价格由政府决定,可以由政府制订有利于可再生能 源发展与储能技术的电力峰谷和差别电价。第二,中国作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大国,其市场潜力巨大,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储能技术的投资提供规模效应。

所 以,电池储能技术与可再生能源发电推广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技术进步,电池储能成本与技术已经逐渐进入经济性区域。中国作为可再生能源生产大国,政府 应加强对电池储能技术的研究和运用的扶持力度,从而抢占新能源革命的先机。为避免落后一步,中国政府应抓住储能技术处于突破前夕的机会,利用产业规模与市 场优势,推进各种技术的电池储能研究与产业结合,争取在其他国家的前面,早日实现电池储能大规模应用。

该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用户评论

没有评论
您可以在此与其他用户分享您的想法 ( 字数限制:不少于5个字符 )
您将以游客身份发表评论,如果您是本站会员,可以 [ 点此登录 ]   [ 点此注册 ]
收缩
  • 电话咨询

  • 010-51987308
  • 010-51987309
  • 010-51987310
  • 010-51987311
  • 010-51987312
  • 010-51986955
  • 新品推荐